心包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亦畬论虚实开合传心录3虚实,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什么药涂 http://m.39.net/pf/a_10827951.html
李亦畬宗师

李亦畬《论虚实开合》传心录

三、虚实,意与气的运动

李新方

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

《廉让堂太极拳谱·论虚实开合》

“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前面讲了虚实总纲和全身虚实之大概,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总纲,与顶、膀、指、胸、脊、腰、腿、脚之全身总虚实八纲,这里进一步指出了拳法虚实变化的精微巧妙之所在和具体方法,是意与气的运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总要联络不断”,络的本义为网状物,“络,絮也”(《说文解字》),联络,网状的相互联系、连接,唐代秦韬玉《贵公子行》:“主人功业传国初,六亲联络驰朝车”。又,《新唐书·韦云起传》:“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屯相联络,四道并引”。元代周权《接竹引泉》:“引兹一线秋,高下穿林梢,联络裊相拄,旋折不辞劳”。明代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观崇明诸沙、舟山诸山,各相联络,是造物者特设此险,以迂海贼入寇之路”。联络又为数学概念,纤维丛上一个联络是一个定义丛上平行移动的装置,将邻近点连接或等价的一种方法。

这里的联络,主要是拳法虚实变化与人体经络系统的密切联系,前文顶、膀、指、胸、脊、腰、腿、脚全身总虚实八纲,亦拳法虚实与人体经络系统联络不断之八纲。《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孙络浮络等,是联络人体内外、藏腑和肢体官窍的通道,也是内功修炼的天人合一之通道。

《灵枢经》

十二经脉之循行,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从腹。阴经行于肢体阴面,太阴在前,厥阴在中(侧),少阴在后;阳经行于肢体阳面,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奇经八脉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纵横交错,无藏腑属络与表里。十二经别乃十二经脉分支,内入体腔与藏腑属络,浅出体表之颈项,阳经合于本经,阴经归入相表里之阳经。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之联属,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头面、胸腹、骨节与筋肉丰隆处,分布同十二经脉。十二皮部为十二经脉在体表之分属,分布亦同。十五络脉为十二经脉各有一络,与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阳经络脉别走阴经,阴经络脉别走阳经;任脉之络分布于腹,督脉之络分布于背,脾之大络分布于肘肋。

人体经络图

李师以顶、膀、指、胸、脊、腰、腿、脚为全身虚实之八纲,要求各部位的虚实变化“总要联络不断”,亦即各部位相应的经络系统之内气变化联络不断,乃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武禹襄《太极拳解》)。

“以意使气,以气运动”,这里首先要弄清楚阴与阳、虚与实、形与气、意与气等几组概念的相互关系。阴阳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总纲,虚为阴,实为阳,形为阴,气为阳;而意与气的关系,则气为阴,意为阳。形为形体,气为气机,即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所谓“人活一口气”,人死后形体仍在却不能动,就是因为气没有了。学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虚实问题的重要,但大多是在形体上用功夫,只知道弓步、马步为实,虚步为虚,也算是分虚实了,而且实脚五趾抓地抓得很牢,但很明显,虚则全然无力,实则全然占煞了,只要遇到一点外力作用就会站立不稳,更难进退转换,就是因为缺少气的运动。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用水势之虚实比喻战势之虚实,是十分贴切的,水的运动规律表现为从上向下,无孔不入,随物赋形,并使环境的虚实(密度)发生变化,而人们根据水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改变水往低处流的特性,用水泵使水的虚实发生变化而产生势能,就可以让水往高处流,通过潜艇水仓内的虚实变化可以使潜艇在海洋中自由地下沉和上浮,*事家和技击家也可以像掌握水势的虚实那样掌握战势的虚实,主动地造势和用势,这都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意的作用。

《孙子兵法》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灵枢经·邪客》),同样的道理,气在人体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腑”(《灵枢经·经水》),经气流注有赖于肺气之传输,故十二经脉流注自手太阴肺经始,经食指内侧端(商阳)传手阳明大肠经,经鼻翼旁(迎香)传足阳明胃经,经大趾内侧(隐白)端传足太阴脾经,经心中传手少阴心经,经小指内侧端(少冲)传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睛明)传足太阳膀胱经,经小趾外侧端(至阴)传足少阴肾经,经胸中传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关冲)传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传足少阳胆经,经大趾(大敦)传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再传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运行气血,完成生理功能。

气的运动,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维持,全凭真气(元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真气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先天禀赋,又赖后天之气的充养,随年令的增长而日减,气散则形坏,通过内功修炼却可以从宇宙中摄取真气,夺天地之造化,摄日月之精华,从而延缓衰老,亦可以进行生命工程的自我改造,产生人体超常功能,所谓“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吕祖真经歌》傅金铨注),而藏腑经络本身就是由古代修炼家最先发现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古太极图

胸为心肺之所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主神而为五藏六腑之大主,肺主一身之气,故“以意使气,以气运动”的机关在胸,图中以玦形符示之。在走架中运用内功心法秘诀,通过胸中的运动引领全身,就会使全身八百三十个穴位(包括十二经脉两侧六百一十八穴,任脉督脉五十二穴,经外奇穴一百六十)逐渐产生气旋,直接从宇宙中摄取真气,并各自混成一球,是周身一处一虚实,一处一太极也。

日久功深,宇宙真气源源不断入体,由经脉敛入骨中,“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本藏》),并由全身无数小球,在顶、膀、指、胸、脊、腰、腿、脚八纲位各自混成一球,是全身虚实八纲位之太极也。

继而由八纲位之太极混成全身整体太极,此时的虚实变化,实际上是气的密度之变化,全凭意与气的运动完成,外则无形无相,故能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而且“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练拳时也能感觉到太极存在,“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灵枢经·决气》),炼气归神,而后愈练愈精,自能达到技击的全自动化。

太极拳走架

“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这一要求好像很容易理解,许多人会说,“我练拳啥时候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了”?不错,由于认知不同,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身子乱挪,手足乱换的,也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或艺术允许身子乱挪,手足乱换的。人们说近些年来太极拳体操化、舞蹈化了,对于这个问题应作具体分析。体操是力量、平衡、柔软和技巧动作的连续组合,舞蹈要求跳跃、旋转、翻腾、控制等高难度技巧,并且表现思想主题,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也都有虚实结合的要求。太极拳竞赛套路基本要求为“内容充实、动作规范、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而且动作数量、组别和时间等均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同时因为源于传统套路,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虚实变化,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求动作规范,所以许多人认为,倒是练传统套路的人动作不规范,是身子乱挪,手足乱换的。

然而,此虚实非彼虚实,此身子乱挪,手足乱换,非彼身子乱挪,手足乱换。很明显,体操、舞蹈、太极拳竟赛套路的虚实等各项要求都是容易看见的,都是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以意使气,以气运动”的要求,这是因为创编者、习练者的目的不同,只有显而易见的东西才便于表演、裁判和推广普及。现代搏击属于对抗性比赛,虚实变化更多一些,但打的目的也还是为了打给别人看的,故各项要求也都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实用,是给自己练的,即所谓防身、健身、修身,是对一切武术的实战功夫,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让别人看懂,故太极拳的虚实实际上是气的密度之变化,气无形而有质,故能形人而己无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而气的密度之变化全凭意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意与气的运动。因此,凡是没有“以意使气,以气运动”的虚实,姿势动作再“规范”,也都不是太极拳的虚实,而都是“身子乱挪,手足乱换”。

太极拳打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