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法北传韩国高丽时期建筑论析 [复制链接]

1#

朝鲜半岛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至少自汉以来,其主体建筑一直传承的是中国建筑的体系,并相继受到中国本土不同时期建筑的影响。

继统一新罗时(~年)受唐建筑影响之后,高丽时代(—年)中期,又从中国传入南方宋元建筑样式,形成了朝鲜建筑史上所谓的柱心包与多包建筑样式,随着这二大样式在丽末鲜初的逐渐成熟与定型,终成朝鲜建筑样式的主流而直至近代。其中柱心包即是南宋时期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建筑样式,其样式体系显著区别于前朝新罗时代受唐、北宋影响的建筑样式。

△柱心包式建筑

△多包式建筑

“柱心包”与"多包"

所谓柱心包,“柱心包”指的是一种斗拱配置形式,即只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铺作的建筑样式。而与“柱心包”相对的所谓“多包”,则指的是柱头、补间铺作皆备的建筑样式。柱心包与多包建筑是高丽中期以后直至近代,朝鲜建筑的两大样式体系。

由于朝鲜半岛国境狭小,多战乱,现存高丽时代的木构建筑仅有高丽中期的凤停寺极乐殿(13世纪)和浮石寺无量寿殿(13世纪),以及高丽末期的修德寺大雄殿(年)和浮石寺祖师堂()几例。

凤停寺极乐殿

极乐殿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的单檐悬山式建筑,推测建于高丽中期(约南宋末期),朝鲜半岛的高丽时期,双坡悬山当为常见之屋顶样式,高丽、李朝前期木构实例现存约10幢,其中两坡屋顶的就有7座之多,可见其流行程度。

极乐殿梁架形式为“六架椽屋前后劄牵用四柱”,其做法较朝鲜半岛所存高丽时期建筑遗物来说做法最古,就其结构来说,内外柱柱头高度仅相差约一足材,铺作仍严格对应材栔格线,铺作、梁架、柱网分层明显。柱头之上均为叠枓抬梁,不用后期柱心包建筑常用的“枓抱”以及月梁形札牵,结构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颇有宋以前中国北方小型殿堂式遗风。

山面梁架则比心间两侧梁架多加了一根中柱,在凤停寺极乐殿前后,朝鲜半岛几乎没有用中柱或冲脊柱的情况,而极乐寺这种中柱直接承托捧节令栱交搭脊槫的做法应当是受到来自中国南方建筑体系的影响,其冲脊柱及铺作中穿中柱而过的枋材,都有强烈的南方穿斗架特征。

作为高丽柱心包建筑先型,凤停寺极乐殿在继承了统一新罗时代的建筑样式的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南方技法北移的新时期的到来。

浮石寺无量寿殿

浮石寺无量寿殿坐落在韩国庆尚北道,是新罗文武王时期的义湘祖师于年奉王命而建的。现在看到的建筑则是13世纪重建。

浮石寺无量寿殿与修德寺大雄殿堪称柱心包建筑的两个经典代表,同时也是极为接近其柱心包建筑南方祖源地做法的实例。在性质上,介于《法式》殿堂与厅堂这两种类型梁架之间,即所谓“奉国寺型“。

浮石寺无量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歇山顶,外檐铺作为五铺作双抄出二跳,首跳偷心,第二跳头施令栱替木承撩檐枋。梁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

浮石寺无量寿殿内柱高出三足材,柱上垒置铺作层,前后内柱柱头栌斗向内各出二至三跳华拱承四椽栿,四椽栿上以驼峰(枓抱)承坐斗,坐斗内连出二跳华拱承平梁,四椽栿与平梁构成二重月梁造,这是福建宋代建筑梁架的独特形式和重要特色,并在朝鲜柱心包建筑上也有近乎一致的表现,尤其是华林寺大殿与浮石寺无量寿殿最似,如就连内柱上叠斗重拱承中平的高度也相互一致,皆为六足材高度。

浮石寺修德殿的梭柱与月梁卷杀也相当壮美,圆身月梁与卷杀有力的梭柱(柱子中部微凸,以提高负重能力)明显带有中国大陆地区宋元南方建筑色彩,屋顶飞檐曲线轻快上扬,与柱子完美结合,斗拱采取简练的“柱心包式”,呈现出柔和的曲线美。反映出高丽朝木结构的特征。

修德寺大雄殿

修德寺是位于忠清南道礼山郡德崇山的寺刹,从寺庙遗留的记录可以知道这座寺庙是在百济后期,由崇濟法師所创建,高丽恭愍王时期重新修复。

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是高丽忠烈王(~)时期所建造的建筑物,面阔3间、进深4间,屋顶是斜折线屋顶和柱心包界风的建筑物。在韩国有确切记载的古建筑中最早的木造建筑。是韩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财产。被指定为国宝第49号。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修德寺到目前为止仍保存着原貌,其大雄殿从年到年,进行过4次的修复。

与浮石寺无量寿殿相比,修德寺大殿虽在构件装饰化上有相当的发展,但梁架构成的基本形制和精神仍相似一致。其它如乳栿首伸入外檐铺作,栿尾插入内柱,乳栿卷杀作月梁这些特点,相互间也完全一致。

修德寺大殿的皿斗,与福建南宋建筑皿斗的特征相似,较近于泉州开元寺二石塔(南宋,13世纪),日本天竺样皿斗的时代特征,也正处于这一时期。从皿斗的形式及细部作法这一点来看,朝鲜柱心包建筑,与福建南宋建筑及日本天竺样建筑有较多的相似处。

除此之外,修德寺大殿构件的装饰化趋势与福建建筑最为相似,柱心包建筑外檐华拱里跳承乳栿及梁架上札牵里端出华拱头承平梁的作法,在修德寺大殿上,里跳华拱头皆演变为雕饰栱头承乳和平梁的形式。

浮石寺祖师堂

浮石寺祖师堂为同样为早期柱心包建筑代表,其为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两披悬山式建筑,四椽栿前后檐柱通搭,非常精巧别致。建于年,是高丽晚期珍贵的建筑实例。

祖师堂的做法较高丽时期相比来源更为多元,也有大量自身的变化,斗栱斗形受多包建筑的影响,一如中国元代北方样式,斗欹砍作直线。

大斗下柱头插拱为其外檐铺作的第一跳华拱,此既降低了外檐铺作层的高度,又简略了铺作里跳的形式,其做法祖型地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戒堂也采用这一出跳模式,作为闽南建筑支系的台湾建筑上,亦较为多见,而于其它地域,则几乎未见。这也可视作是追溯柱心包建筑具体源地祖型的又一重要线索。

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建筑吸收了大量中国宋元南方,尤其是福建的匠作的元素,极大地改变了自统一新罗时代以来单一的建筑规制,出现了柱心包与多包建筑的分野,创造了更加富有装饰性,更加优美的殿、厅空间,并对李朝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法北传产生的文化之花,绽放至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