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腕上长个大包医生告诉你腱鞘囊肿除了手术 [复制链接]

1#
崔永玲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我也曾「被」人做过手术。

那时我刚上初中。有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左手腕背侧鼓起来了一块(如下图)。

我仔细摸了很久,发现里面明显是长了个“包”。那时虽然还是九几年,但十几岁的我在已经知道“癌”这个恐怖的字眼了。我自己当时特别害怕是得了恶性肿瘤,好几天都没睡好觉,最后还是告诉了爸妈。医院,医生看了眼而后说了一个病名:“腱鞘囊肿”。

手术很顺利。尽管至今我的左手腕上还有个疤痕,但这个“包”就再也没有复发过。后来,我自己成了医生,每次门诊遇见“腱鞘囊肿”的患者,我都会给他们看我手腕上的疤痕。

那么,这个所谓的「腱鞘囊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长了这玩意,到底该怎么治?除了手术切掉外,有没有其他选择?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真相来了#

、什么是「腱鞘囊肿」?

先说什么是「腱鞘」。就像“刀鞘”是包着“刀”的“管道”一样,「腱鞘」就是包着「肌腱」(老百姓说的筋)的管道。

「腱鞘」对其内部的肌腱具有润滑、减少摩擦和保护肌腱的功能。下图就是手腕部腱鞘的位置。仔细看,是不是和上面那张腱鞘囊肿的图的位置一样?

而「腱鞘囊肿」,其实就是各种原因,让腱鞘区域长出了小的囊,囊里充满了较为粘稠类似胶水一样的透明液体。目前业内认为: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可能是由致密结缔组织疝出腱鞘、韧带、关节囊、滑囊和半月板引起。

简单说,其实就是筋的附近长了个充满粘稠液体的囊。

可以说,腱鞘囊肿是最常见的手部软组织肿块了,最常见于0-40岁人群,而且女性比男性多[]。绝大多数(70%)的腱鞘囊肿见于手腕背侧,20%在手腕掌侧[]。

至于,为什么会长这东西?其实业内目前还没有确定结论。比如重复运动或外伤是不是致病因素,目前尚不确定。但已有人提出腱鞘囊肿为关节周围结构的黏液样变性[2]。当然,即便我们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会长,但这并不影响后面的治疗。

2、「腱鞘囊肿」有什么症状?如何确诊

主要就是发现长了个包,摸起来质地有点韧(像摸鼻尖一样)、平滑、类圆形、有弹性。一般情况下不疼不痒,但如果明显肿胀的话,可能伴有腕关节疼痛、按压疼痛,腕关节无力以及活动受限。

患者可能注意到囊肿大小随时间改变。偶然情况下囊肿可挤压并引起神经卡压,从而导致感觉、运动异常[3]。来看病的患者,要么是因为美观原因,要么就是和我一样担忧可能为恶性肿瘤[4]。

骨科医生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和简单触诊,再辅助以B超基本就能确诊了。一般不需要拍片子或其他复杂检查。

3、怎么治?

()观察(甭管它)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

即便不给于任何干预,超过一半的腱鞘囊肿患者,可能出现腱鞘囊肿自发消退[5,6]。

正是因为腱鞘囊肿如此高的自愈率,加上其本身并发症又很少,所以临床上这个病大多以观察为起始治疗方案。

即:只要明确诊断为腱鞘囊肿,如果没啥不舒服没啥影响,就甭管它,给它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观察这就好。超过一半的概率会自己消失。

(2)有创治疗

如果腱鞘囊肿仍持续存在、反复复发,甚至症状严重,甚至显著限制活动时,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有创伤的干预治疗了。主要包括两类:抽吸引流和手术切除

)抽吸引流:

即医生使用注射器刺入囊肿,抽出囊液。此外,用针穿透让液体流出来也属于这类。

尽管一些研究[7,8]证实,抽吸包扎治疗腱鞘囊肿的确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多次穿刺抽吸和辅助固定时。但比较尴尬的是:一半以上接受抽吸治疗的腱鞘囊肿大约会在年内复发[5]。

而且,无论是抽吸,还是刺破,都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不能自己在家做,医院由专业医生无菌操作。

以前还有很多医生会在抽吸后往腱鞘囊肿里注射激素、玻璃酸钠甚至硬化剂,但是因为囊肿可能和关节相通,加之相关研究发现这么做不仅有风险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们已不再注射药物[9-]。

2)手术切除

对于观察或抽吸后,症状持续存在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不管是切开手术,还是关节镜微创切除,都得把整个囊肿连着下面的“根”一起全部切除。我自己的腱鞘囊肿就是这么做的。

尽管手术切除是“终极”治疗方案了,但相关研究[2]还是发现:无论采用标准切开手术,还是关节镜微创手术,腱鞘囊肿术后复发率约为0%。

而且,手术还有一定潜在的风险,比如:感染、关节活动度减少、肌腱损伤、神经血管损伤以及不美观的瘢痕。

(3)用手按破或用重物砸破,可行么?

关于腱鞘囊肿,有种说法叫“用一本圣经痛击它(bashingitwithabibl)”,就是因为以前常用暴力,比如用手按或用重物砸,将腱鞘囊肿隔着皮弄破。然而,目前业内主流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种效果不一致,且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如今已不推荐这么做。

毕竟,“人家”有超过50%的几率“改过自新”,不是万不得已,何必呢......

#清风计划#

更多有趣有用有料的医学科普知识,欢迎继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